请输入关键字
教授观点
新瑞学院创始教授卢志扬:全球视野下的创新思维与技术创新
日期:2017-05-23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原出自商代青铜器本意是“每天洗澡、焕然一新”的铭文,经中国儒家引用后被赋予了“不断创新”的内涵,在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潮下,更具现实性和紧迫感。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多个场合曾引用这句话,“迎接挑战,最根本的是改革创新”已成为全民共识。的确,在历史的关键节点,创新,唯有创新,才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任何一个创新产品都会因为市场的高度竞争而逐渐变成一般的产品,这个市场迟早都会结束。所以,要不断地从新市场的前端去创新,这才是一个企业永续生存的关键。


从生活形态中发现创新的需求

中国人说,名正而言顺。那么,什么是“技术创新”呢?要正其名,我们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创新”。

“创新”与“发明”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发明是创造一个新的功能,比如发明一种可以在常温导电的塑胶材料。创新是满足一个有利润的需求,既要满足需求又要能赚钱。换句话说,是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还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足够的利润去支持走完创新的“生命周期”。

发明之母是少数人的好奇,创新之母是多数人的需求。发明不一定是为了某个市场需求,而大多数是为了好奇;但创新则必须满足多数人的需求。有时候,一个专利发明不一定先有市场需求,但进入市场之后却正满足了人们的某种需求,我们也能称之为创新。因为市场需求会变,市场有需求就会产生创新的机会。所以,我们可以简单地说,创新=发明+商业化(Innovation = Invention + Commercialization)。

那么,怎么去找市场需求呢?不是直接去问你的客户,客户能告诉你的大都不是真正可以驱动创新的需求。真正有创新机会的需求,是需要去仔细地观察人们的生活形态,在生活形态的改变中寻找未来的需求来驱动创新。

苹果公司花了大量精力去了解客户的生活形态和行为。当你走到美国的任何一家苹果商店,等于你放弃了所有的影视肖像权。从你走进的一刻起,无数的摄像头会记录你所有与他们的产品互动的行为:怎样走到产品前?如何用手去拿这个产品?左手做什么,右手做什么?……然后,苹果公司会找设计师讨论,到底客户有什么隐性的需求。这就是苹果能不断产生创新成果的真正原因: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下功夫,做少数人做的事情。

如果市场需求是由顾客的生活形态决定,那一定也会随着生活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因为经过社会活动的相互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形态是连续变化的。人们的生活形态随社会发展不断产生改变,才会不断产生创新的新机会。一个市场的需求一定是包含了特定的社会文化,所以我们需要了解这种文化背景,才能正确地掌握创新的机会。那么,市场需求的文化背景是什么?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市场需求又在哪里?

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多年前,一位专门做太阳能材料研究的美国工程师休假来到中国西藏旅行。他发现,当地很多人都拿着转经筒。他认为,这里一定有很大的转经筒市场,自己一定能把这个产品(转经筒)进行创新改进而打进这个大市场——后来证实他的确做到了,一种全新的自动化“太阳能转经筒”诞生了。有一次我来北京,朋友送了我一个,我后来带回了加州,那里的太阳很好,每天我看着它转。过了几天,我感觉心慌,因为以前藏区民众转它时同时诵读经文,向上天祈祷,而现在却是上天经由太阳使它对着我转,心里总是感觉不对。于是,我把它收到了抽屉里,不敢再用了,因为我总感觉它(太阳能转经筒)似乎改变了传统转经筒的使用方式。我不确定这个产品在西藏好不好卖,但我可以确定的是它在北京的销路很好,很多人把它当成一个祈福的装饰物放在汽车里。

这个产品有市场吗?有,只是有别于原有市场的另一市场而已。所以,在创新前一定要搞清楚产品蕴含的文化属性和与市场的关联度是怎样的。创新是去“满足”,而不是去“优化”。满足什么呢?客户的需求。


创新就是从市场的前端进去找新需求

仅仅2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800万人口的以色列,培育出147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科技公司,为世界贡献了20.2%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以色列当之无愧是一个有高度创新力的国度。但从社会动因和文化背景来看,以色列人创新和德国人、中国人的创新动因是不一样的。1948年以色列建国,世界各地的犹太移民回归旧土,他们带着各种文明的烙印,重新在这片曾经的家园找寻归属感。每一代新移民都必须快速、灵活地适应新环境,并且在这样一个崭新而快速发展的国家生根发芽。这种“不去创新就不能生存”的危机感,加上犹太人与生俱来的智慧让他们在创新上不断成功,这给了他们如今在创新上足够的信心。

创新就是为了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上获得生存。当你把创新的前端(需求)和后端(利润)的问题弄明白了,你就会发现这就是一个不变的因果道理。

我以旧款iphone的一组统计数字为例,给大家讲讲,为什么前端的创新会容易取得较高的利润。如果这台苹果手机的价格大约为500美元,在这条价值链上,日本人因为其中被采用的一些专利,赚到61美元;替苹果公司生产、经营其他产品的美国人,可以赚到11美元;德国人可以赚30美元;韩国人赚23美元;爱尔兰和一些其他国家的人赚48美元;而真正从事生产制造的中国人只能够赚7美元。刨去以上所有成本,只是拥有了品牌,将主要精力聚焦在创新上的苹果公司总共可以赚321美元。你会很奇怪,整个苹果手机都是在中国组装的,为什么却赚到的最少?

从创新的前端到后端,一共有四步骤:需求、功能、性能、成本。别人在创新市场的前端掌握顾客需求和产品功能,而中国人大部分都是在一个产品的最末端,拼命地提高性能,降低成本,为他人做嫁衣,千军万马般地赚小钱。所以,你要创新就一定要从市场前端进去,找顾客的新需求,就能从500美元中赚到321美元。  

真正好的创新的机会在哪里?一定是在一个新市场的前端。任何一个创新产品都会因为市场的高度竞争而逐渐变成一般的产品,这个市场迟早都会结束。所以,要不断地从新市场的前端去创新,这才是一个企业永续生存的关键。

创新其实不复杂,需要你细心关注你身边人的生活形态,找到一个你认为还未被满足的需求,提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功能去满足这种新的需求,再去看市场的反映。如果我们不重视前端,就只能是生产大国,而绝对不会成为创新大国。

“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我们要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中国有那么多的工厂,我们现在为什么还不是制造强国?我认为,技术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市场才是主要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市场行为已经是完全由需求决定,顾客需要什么,在商店基本都可以找到。但我们的工厂行为却还是停留在从前的计划经济思维模式——以前是政府要什么,我们的工厂就生产什么;现在是外国的公司要什么,我们的工厂就生产什么。订单由政府转为外商,实际我们的工厂是没有完全市场化的,还是以计划经济的生产模式去进行的。唯一不同的是,工厂现在是完成外包的订单,以前是完成政府的订单,工厂的思维模式完全没有改变。这种消费行为市场化而工厂行为不市场化的结果是,我们的市场被外国的昂贵产品所充斥,我们的工厂却廉价地为外国昂贵的产品进行代工。我们高端的市场已经完全被别人占据。低端的工厂也被别人占据,生产的外国产品源源不断销往国外市场去满足外国人的需求。近来,因为外国市场的萎缩,也有一些完全按照外国需求及功能所生产的产品,直接在国内市场销售。因为有些人追逐洋风,卖得还不错。这其实是很让人担忧的。

要想成为“制造强国”,“强”不一定是有自己的专利技术,而是要有主导开发市场的能力,这就需要从创新的前端进来。首先要自己做市场研究、深入了解客户新的需求,而目前中国恰恰缺少对市场前端有通透了解并能从中了解市场机会的人。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大力培养能了解市场前端的创新人才,这就是我们学校和创新教育的机会。

技术创新是一个市场和技术交互的动态问题,是用一个新的方法去满足一个还没有被满足的市场,同时还要在竞争中有利润。

在这个过程中,你一定要知道需求是什么,从哪里来的?刚才我们讲,需求是从人的生活形态中来的。并且,你提供的解决方案(功能),一定要越简单越好。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有利润。简单一句话就是:用简单的方法解决重要的问题,赢得市场竞争,产生利润。

在技术创新的生命周期及动态循环中,技术产生创新,创新产生市场,市场造成竞争,竞争又会改变技术。这四个元素是不断相互影响而动态变化、循环的。技术是企业创新的一个工具,创新是取得市场的一个手段,市场永远有高度的动态竞争,竞争又是技术发展的最大驱动力。

在技术和社会(市场)循环的模式(Social-Technical Paradigm)中,任何一个问题一定是从WHO(顾客)开始,然后是WHY,了解他们的生活形态,找到隐性的需求,然后才能去决定你要做什么样的创新(WHAT),再决定你要做什么产品 (HOW),产品做好再回到顾客手中(WHO)。这是一个顺时针方向的循环(WHO-WHY-WHAT-HOW)。但是, 如果你是一个工程师要开发创新产品,就要逆向来看 (HOW-WHAT-WHY-WHO)。我们经常说,你不要局限于这个框框 (Think outside the Box)。什么是框框(BOX)?我们描述一个产品的时候不要用“名词”来表述,比如杯子、手表这类“名词”就是“框框”,这些都已是别人创新的结果。我们描述一个创新机会和需求时一定要用“动词”,比如杯子就应该说“一个可以装液体的东西”。除杯子之外,水桶、碗等容器也可以满足装液体的功能。如果能这样思考,你创新的空间就扩大了。

为什么我们难以创新?正是这些“名词”把我们的思维“框”住了,我们应该学着去用“动词”去表述这些现有产品的功能,思考它能解决什么问题,满足什么需求。不同的产品或许可以解决相似的问题,看问题要看目的(需求),这样才能发现新产品的创新机会。千万不要只看产品的物象,要看产品背后的问题(需求和功能),问题背后的原因,原因背后的行为需求。而需求的背后,需要我们观察人的行为并了解其社会文化背景。

从传统角度来看,技术和市场是分开的。我们经常说,把问题分为技术问题和市场问题来看,我的观点不是说这个方法不行,而是因为现在的市场已经不是原来“供不应求”的市场了,现在绝大部分市场都是“供过于求”的市场。我以上介绍的这种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不是说以前的分隔市场的方法不好,而是说在一个“供过于求”的市场上竞争,我们应该把创新和市场结合起来做。

我解决技术问题的角度(technical dimension)是WHAT和HOW,解决市场问题的角度(social dimension)是WHO和WHY。我们不应该把它分开看待,而是必须把它连成一个循环。在看待任何一个问题时,应该是技术—创新—市场—竞争(WHO-WHY-WHAT-HOW)。

了解这个循环后,当你看待一个问题的某一个瞬间,就能判断到了哪一个阶段,就可以判断下一步会走到哪里,知道如何去抓住这个创新机会。比如你见到一个客户(WHO),你就可以根据他的需求(WHY)决定开发一个产品(WHAT),做好产品(HOW)后交给客户去用(WHO)。如果客户用了这个产品,他的生活形态会不会发生改变?因为产品会改变人的生活形态。